培養良好習慣 助力學生未來
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是我校的育人特色之一。6月1日,我校一年一度的學生習慣培養經驗交流會如期舉行,李揚、路莎兩位老師作為教師代表發言。
李揚老師分享的主題是《循序漸進助成長,款款赤心育真人》。作為班主任兼生物學教師,李老師將他陪伴學生的兩年時間分為四個階段,設立班級階段性目標,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。初一上學期,基于學生需要得到新環境的接納和肯定的特點,李老師將習慣培養重點定為“友善關愛”。通過系列班會,引導班級同學逐步認同新的班集體,理解友誼,學會欣賞他人。這一階段,李老師還從生活習慣入手,通過可視化評量方式開展訓練,向學生滲透守時高效的理念。初一下學期,學生逐步有了自我定位和發展目標,但是自主規劃能力差異較大。針對這一情況,李老師在帶班過程中采取優秀生輻射帶動及結成學生師徒的形式,將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結合,最終促進集體習慣的養成。初二年級,學生逐步進入青春期,自我意識迅速增強,容易出現行為偏差。這一時期,李老師不僅給予學生必要的理性加持,對于不恰當的行為進行嚴正、到位的處理,更時刻注意規則意識的養成和價值觀滲透,給與學生自主空間,滿足學生成長需求。初二下學期,李老師以退為進,深化班級自主管理。通過設立“班級自管日”,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處事能力。同時,通過打造中考學習小組,營造組內合作、組間競爭的氛圍,濃厚班級學習氣氛。李老師最后總結道:習慣培養,要求真求實、注意節奏,走得慢一些、穩一些,反而能夠走得好、走得遠。
路莎老師以《修身有法,修心有愛,修性有道》為題,分享了自己從傳統文化汲取靈感,通過實踐總結出的學生良好習慣培養路徑——用規則幫助學生學會自律,用情感激發學生自覺,在此基礎上堅持促使其養成性格,形成內驅力。法家的核心在于規矩。路老師通過明確每個學生需要承擔的班級工作,實現了同學各司其職,班級井井有條。之后,通過訂立班規、商討原則等方法訂立班級共同的規則,讓學生從了解規則,慢慢成長到能理解和執行規則。儒家的核心在于仁愛。路老師通過愛黨愛國教育,培養學生的宏闊胸懷,通過愛校愛班教育,培養學生的擔當意識,通過愛人愛己教育,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,用愛給與孩子健康積極的引導,喚醒學生們的自尊自愛和自省。通過“法”讓學生懂得規則,通過“愛”讓學生擁有內在動力后,還需要用“道”幫助學生將好習慣凝練成好性格。路老師注意在生活和學習中培養學生慎終如始的習慣,養成學生優秀品格。另外,路老師還引導學生們關注細節,培養學生們的長遠眼光。“習慣成自然”,在日復一日的細節中,學生的好性格逐步成就。分享的最后,路老師還向大家推薦了對自己特別有助益的一些教育書籍。
兩位老師的分享從實踐出發,可操作性強,與會老師獲益良多。良好的習慣是青少年發展的重要基礎,今后我校教師也會繼續關注和致力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,助力三帆學子健康成長。